中新網12月9日電 新加坡《聯合早報》9日刊載特稿援引分析指出,中國面對的真正考驗是,怎麼樣從“人口紅利”走向“人才紅利”。隨著生育率的逐步下降,中國再也不能仰賴過去30多年的勞動密集型經濟模式。
  文章摘編如下:
  老早在農耕社會中,生兒育女就不單純只為傳宗接代,在更大程度上是為了維持農耕勞動力。生多少個小孩,本質上是“多少張嘴”VS“多少雙手”的拉鋸問題,是人口增長速度和經濟發展之間保持理性平衡的問題。說穿了,人口問題就是經濟問題。
  面對老齡化和勞動力下降的趨勢,也就是“手”增長得比“嘴”慢的問題。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《決定》明確提出:“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,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,逐步調整完善生育政策,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。”
  根據中國國家衛生計生委開展的調研,能夠享受“單獨二孩”政策的人大約有1500萬至2000萬人。陸傑華指出,經濟條件和文化素質都會影響人們的生育意願,這一兩千萬人不可能全都選擇生“二孩”。他估計此群體每年只會有100萬至300萬的新增人口,影響不是特別大。
  按人口學理論分析,一個國家的總和生育率(total fertility rate,簡稱TFR)在2.1的水平,才能達到世代更替水平,也就是育齡婦女平均生育2.1個子女才能在其長大後替代父母的數量,維持既有人口數量不變。然而,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,這個人口大國的TFR僅在1.2左右,遠遠低於人口世代更替水平。
  今年2月,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數據證實,經過多年增長後,勞動年齡人口首次下降。隨著勞動力下降,學界普遍估計,中國的“人口紅利”將在2015年前後進入拐點時期,成為典型的“未富先老”的社會。
  “人口紅利”須轉向“人才紅利”
  美國《華爾街日報》引述兩名花旗銀行經濟學者內森•希茨(Nathan Sheets)和羅伯特•索金(Robert A. Sockin)的評估說,與多年來經濟雙位數的增速相比,中國從2012年至2030“日益惡化的人口情況”可能會令經濟年增長率減少3.25個百分點。
  日本、韓國、香港地區、臺灣地區、新加坡等亞洲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發展規律已證明,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,人們不想生就是不想生,任何政策都無效。各地政府從最初的節制生育政策轉向一再出台鼓勵生育政策,但都走不出刺激生育無效的困境。
  陸傑華進一步分析指出,中國面對的真正考驗是,怎麼樣從“人口紅利”走向“人才紅利”。他說,隨著生育率的逐步下降,中國再也不能仰賴過去30多年的勞動密集型經濟模式。過去靠的是“勞動力數量”來創造“世界工廠”奇跡,接下來中國要轉靠“勞動力素質”來升上生產鏈的中高端,而提升勞動力素質基本涉及三大因素,一是教育與文化、二是技能、三是身體素質。
 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小平也同意,中國應該朝高新技術產業發展, 而不是單靠廉價勞動力拉動。對比中國和美國的發展情況,他指出:“美國3.2億人口,生產十五、六萬億(美元)GDP(國內生產總值),中國13.5億人,生產8萬多億GDP,只有美國的一半,中國人就那麼差嗎?” (沈澤瑋)  (原標題:專家:中國面臨由人口紅利走向人才紅利考驗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n45mnodw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